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

  • 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认知秩序发凡

    朱四海;

    全面服务愿景下,应用型转型是地方高校的新命题,知难行易,有序认知具有紧迫性。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学校发展不平衡、学生发展不充分。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要梯次解决全面服务的服务构成、实现机制、实施方案问题。困难来自于如何将宏观谋划、中观规划转化为具体学校的微观计划;如何将长期愿景、中期目标转化为具体学校的短期任务,将服务构成、实现机制、实施方案系统集成到具体学校,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根本出路在于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合理关照政府意志与学校自由,推进教育系统生成模式由“生核、自繁、兼并”为主尽快过渡到“因果、涌现”为主,引导地方高校融合发展、链式发展、集群发展,有效提升全面服务的达成度、适配度、协同度。

    2025年04期 v.15;No.84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经济·管理

  •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大数据国家审计模式研究

    林琳;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责任的履行事关新时代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大数据国家审计模式,要明晰审计目标、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和审计流程,建立包括治理和领导、风险与监控、信息与沟通、资源与调度、人才与培养、责任与价值等六要素模型逻辑框架。依托大数据国家审计平台创新审计方法,构建全国“一盘棋”审计组织模式和“智能内业分析为主、自动外业勘查为辅”“边审边报、边审边改”的非现场智慧审计工作模式。为此,要建立常态化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国家审计制度,建立应急管理国家审计大数据资源池,探索应急管理国家审计组织模式创新和工作模式创新,以期提升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促进防范化解突发公共事件重大风险。

    2025年04期 v.15;No.84 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 县域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时空动态演变及影响因素——基于福建省2012—2023年多源数据的分析

    旷开金;叶飘飘;邱海辉;

    基于熵值法和空间统计学等方法,融合多源数据,测度2012—2023年福建省县域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揭示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可分为布局、发展、质量提升3个阶段,县域新型城镇化质量分布不均衡,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和空间聚集特征;县域新型城镇化质量呈上升趋势,但县域间差距不断扩大,多极分化现象逐渐消失;闽东地区内以及闽北-闽南、闽东-闽北地区之间的差异最为明显,且区域间差异是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空间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因子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解释力较强;夜间灯光、不透水面积占比单因子解释力及交互作用均较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人均财政教育支出、人均一般公共预算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呈非线性增强。应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推进山海协作,增强核心地区辐射能力,推动福建省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15;No.84 2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2K]

政治·法律

  •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工农劳模形象塑造与启示

    魏彩苹;张鑫鑫;

    注重发掘和塑造工农劳模典型形象,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抗战的时代背景和生产自救的现实需要出发,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劳模运动,成功塑造了吴满有等农业劳模和赵占魁等工业劳模形象,有效发挥了工农劳模在革命斗争与边区建设事业中的积极作用,并形成了劳模形象建构的制度体系,积淀了劳模形象培树、劳模示范引领价值彰显的丰富经验。这些经验为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营造人人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凝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奋斗力量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启示。

    2025年04期 v.15;No.84 3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 当代青年自觉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命哲学意蕴探析

    刘力红;

    个人是处于社会历史之中的具体的个人,不能离开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来抽象地理解个人和社会生活。当代中国青年只有积极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来,自觉创造美好生活,才能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发展自身,进而获得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动力。当代青年只有把握决定人格发展的社会历史逻辑,才能摆脱日常生活的盲目性,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自觉;只有扬弃塑造个体性人格的现代性的生活方式,才能摆脱现代性危机的羁绊;只有立足于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与制度化、组织化地建构美好生活的过程,才能打开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进而以健全人格状态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当代中国青年的个人发展和美好生活创造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025年04期 v.15;No.84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 民政部门遗产管理费用问题研究

    吴国平;

    民政部门作为遗产管理人时,其经费保障问题亟待明确。遗产管理费用与报酬存在本质区别:费用是为保全和处置遗产而产生的必要经济成本,应从遗产价值中优先支付;报酬则是对管理人劳动的对价,性质不同。在司法实践中,民政部门履行遗产管理职责时,费用支付存在诸多问题,如支付顺序不明确、费用标准缺乏规范等。基于此,需完善民政部门遗产管理费用制度,明确费用支付原则,制定规范性文件以细化费用计算标准和支付顺序,同时强化民政部门的法律责任。这些措施将为民政部门提供经费保障,推动遗产管理人制度的有效实施。

    2025年04期 v.15;No.84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 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共有主体问题研究

    刘强;

    在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共有关系中,共有主体呈现多样性和复杂化的特点。职务发明创造专利共有人之间具有协同性,并且形成兼具合作性与效率性的共有关系。单位和科研人员均可以基于对职务发明创造的贡献成为专利权共有人。科研人员取得发明创造完成人资格认定对其成为专利共有人具有显著影响。在职务发明创造专利共有中,实质共有人有权请求成为专利权共有人。在职务创造专利共有人之间有相互报告发明创造成果的义务,保障其他共有人对职务发明创造的知情权。

    2025年04期 v.15;No.84 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 在线异步审理机制的结构性检视与前瞻性优化

    刘显鹏;孙心锐;

    在线异步审理是诉讼各方主体无须同时上线、在规定期限内自主选择合适期日登录特定在线诉讼平台参加诉讼活动的新型审理模式。与传统诉讼模式相比,在线异步审理机制在时间上弱化了现场感、在空间上弱化了局促感以及在技术上弱化了紧迫感。我国当前的在线异步审理机制存在适用范围较为宽泛与庭审范围较为限缩、启动条件较为严苛与法官释明较为浮泛以及庭前准备较为离散与庭审流程较为粗疏等短板。应从限缩异步审理适用范围与扩大异步庭审范围、放宽启动条件与激活法官释明权以及充实庭前准备与优化庭审流程等方面来对该机制进行体系化完善,从而促进该机制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

    2025年04期 v.15;No.84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社会·文化

  • 黎族杞方言传统纠纷解决方式“蕊岔”探讨

    韩立收;

    在传统社会,黎族杞方言在纠纷解决时采取蕊岔的方式,具体表现在通过老寡妇“洗眼睛”以及双方代表“砍箭为誓”等方式来实现双方和解。这体现了黎族杞方言女性地位较高、老人地位尊贵、寡妇地位特殊,以及人们笃信原始信仰等。这给我们当代的纠纷解决带来不少启示,如调解人员应该阅历丰富、岁数较大、地位中立,以及调解中注重情感因素、信仰因素等。

    2025年04期 v.15;No.84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 台湾历史的重构悖论——西川满《赤嵌记》中郑成功书写的双重性解读

    熊娟;吴光辉;

    在二战后期,日本殖民作家西川满创作的历史小说《赤嵌记》以郑成功为切入点,采用日本人叙事主体,改写郑氏家族经营台湾和开拓南洋的历史。该小说深受帝国史观与战争动员机制的影响,呈现出殖民文本意识形态:在时间叙事上通过“血缘”构建日本与中国台湾的历史文化联系,为殖民统治提供所谓的“合法性”依据;在空间铭刻上将台湾定位为资源开发地、军事跳板和帝国扩张中心,以服务于帝国日本的殖民利益。然而,在这层表象之下,该小说暗藏着中华文脉延续、在地文化抵抗、自我消解的历史叙事权力等一系列主题。西川满通过虚构日本人“我”作为叙事主体,试图垄断台湾历史的解释权,但依赖汉文野史的书写方式却暴露出叙事逻辑的自我否定。西川满通过超越时空、嫁接身份的方式来建构所谓“帝国”的新历史,却遭遇了中华文明和台湾在地文化的抵抗。西川满台湾书写的双重性体现了殖民文学在权力与美学之间的共谋与悖反,也警示我们需警惕历史重构论在台湾思想场域的影响,回归历史的连续性架构以修复真正的身份认同。

    2025年04期 v.15;No.84 94-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 岂有此“理”:朱子对陆学与禅学的分殊

    陈文庆;

    在朱陆之辩的探讨中,作为重要环节的禅佛教不可或缺。北宋理学以援佛解儒为风尚,儒佛疆界模糊不清,朱子辟禅使儒佛疆界重新划定。朱子辟禅集中在禅宗“作用是性”论,破立并举。在朱子看来,陆学与禅学不只工夫与学风相似,心性之说也多相暗合。象山高扬主体心性,“心即理”说与禅宗“作用是性”纠结不清。象山认为“良知良能”完满具足,将实践理性等同仁义礼智,即本能与事实混同,不自觉间又走上禅宗“一切现成”的路子。陆学“心空理备”,与禅宗不同,但又否认后天气质之性,因此不能解释心的发动有当理不当理之处。象山在禅理之间混滥不清,专讲心性义理,不务博学,走上禅学道路,致使陆门后学流弊丛生。从朱陆之辩的陆禅分殊可知,朱子标举“性即理”说以此对治陆禅“作用是性”论,贯通宇宙与人生。

    2025年04期 v.15;No.84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 新中国电影院的空间生产与文化变迁

    傅懿瑾;

    电影院不仅是电影放映的场所,而且是权力、资本与文化博弈的空间。从历时性维度看,《人民日报》的媒体话语为观察其变迁提供了国家视野。借助列斐伏尔的“三元空间”框架,电影院的制度空间、物质空间、情境空间互为交织,在共和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共同塑造了多样的文化景观。1949—1978年,电影院是统一管理、建构国家认同的动员装置;改革开放至2001年,受新媒介冲击,影院经历制度失序与空间颓败,但观影情境趋向多元; 2002年院线制改革后,资本和技术驱动影院产业化转型,形成了以消费为中心的观影生态;进入新时代,改革深化与技术更新正重塑影院形态,并推动其向多元文化平台转型。电影院及其承载的电影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以柔性的方式参与意识形态生产,为理解当代电影的文化政治提供了历史之镜。

    2025年04期 v.15;No.84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 “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专栏征稿启事

    <正>《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统筹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发展,加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应用型、特色化成为新时代地方高校的基本办学定位与基本办学方向。在教育强国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下,地方高校如何应用型转型、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地方实践,成为地方高校高质量发教育强展的新命题。

    2025年04期 v.15;No.84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