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跳出“历史周期律”两个答案之间的内在演进逻辑

    雷春利;周洪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毛泽东同志给出的“民主监督”这一跳出“历史周期律”第一个答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从“民主监督”到“自我革命”,实现了由外因向内因的深化;从“自我批评”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实现了由破向破立结合的拓展;从“不敢松懈”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实现了由治标向标本兼治的转化。与第一个答案相比,第二个答案表述更加规范、内涵更加丰富、逻辑更加严整且周延,从而实现了符合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的守正与创新。

    2025年01期 v.15;No.8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唯物史观阐释

    苏子熠;陈一收;

    马克思将人类文明置于世界历史的广阔视野中进行考察,创建了以唯物史观为原则的文明解释框架。运用唯物史观视域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创造,构成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核心要件;历史-社会-现实的人的三重接合、文明共性与文明特性的辩证统一、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的有机融合,彰显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内在逻辑;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重塑世界文明格局、重构人类文明交往范式,体现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世界意义。

    2025年01期 v.15;No.81 8-1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福文化研究

  •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域下中国传统福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曾正滋;易夏帆;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个人与社会的高度统一、理想与实践的高度统一。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精神标识,标识着中国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儒家文化浸润下的福文化,具有世俗精神、尚德精神和理性精神,它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内在的价值契合性。在“第二个结合”的视域下,福文化应该也可以实现创新性发展。我们应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福文化格调,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高福文化格局,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标定福文化的尺度,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指明福文化的高度。

    2025年01期 v.15;No.81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福文化精神的赓续与发展

    谢珍萍;姜金花;

    从祈福到造福,传统福文化精神富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创造元素,表现出明显的辩证性与和谐性。赓续和发展传统福文化的“为民造福、厚德修福、勤劳致福、知足享福”精神,有助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比翼双飞、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抵制并超越消费主义。为充分发挥传统福文化精神的新时代价值,既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造福享福实践挖掘其合理内核,又要引入现代丰富的幸福科学理论推动其科学转型,更要顺应人民造福享福的主体性要求促使其赋能人民幸福生活。

    2025年01期 v.15;No.81 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经济·管理

  • 跨境电商综试区对中国城市运输业发展的影响

    林航;昝知言;

    基于2008—2021年中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将设立“跨境电商综试区”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PSM-DID模型从城市货运和客运两个维度实证检验综试区的设立对中国城市运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跨境电商综试区的设立显著促进中国城市客运业发展,而对城市货运业的发展则缺乏显著影响,在经过安慰剂检验和多种匹配比例检验之后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城市,其综试区的客运促进效应将更强。当前,消费人口流入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各城市应更有针对性地发挥综试区的客运带动效应,助力城市经济的发展。

    2025年01期 v.15;No.81 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 数字技术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系统理论视角

    马丽;

    从系统理论视角看,以数字技术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回应乡村产业环境系统新压力,培育乡村产业系统发展新优势的客观需求,也拓展了数字技术系统应用的新场域。然而,数字技术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果受系统内部要素结构、系统外在环境及系统互动状态的影响,无法回避系统的内在性问题、适配性问题及协调性问题。为此,应不断调试系统功能结构,增强系统适应能力;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完善数字技术赋能的环境系统;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推进数字技术系统与乡村产业系统协调互动,进而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质量。

    2025年01期 v.15;No.81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 新发展理念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实证分析

    叶宋忠;

    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构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16—2022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Tobit模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各省市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体育产业在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方面成效显著,而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是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正逐步缩小;经济发展、城镇化、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社会消费、金融支持对各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为此,长江经济带应全面把握动态演变特征,着力解决地区内非均衡问题,因地制宜调整政策,推动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1期 v.15;No.81 5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政治·法律

  • 监察委员会处置权的规范分析

    陈辉;

    监察法文本中虽无“处置权”的表述,且涉及“处置”的条款众多,但基于法释义学的分析,可以厘清立法中两种不同“处置”概念的关系和“证立处置权”这一法律概念。监督权、调查权和处置权各自承载不同的功能,且具有互补性和不可替代性,“三权”一体共同塑造了完整的监察权形态。作为法定职权的处置权,在创设方面应当遵循法律保留原则。处置权是监督权与调查权的后位性权力,具有一定的强制执行力。监察委员会的政治与法律双重属性特征,决定了处置权兼具政治权力与法律权力属性。与监督权和调查权相比,处置权在属性特征上还体现为其兼具实体权力与程序权力、判断权与监督权的双重属性。

    2025年01期 v.15;No.81 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 算法官僚对行政法的影响及其治理

    黄竹智;

    算法治理正从以算法为规制对象向算法化规制需求转向。行政算法在本质上区别于被监管对象的算法,它不再是以数据为体、以智能算法为用、以人类自身为对象,转而以智能算法为体、以数据为用、以行政主体为对象。在以行政行为论、行政过程论与行政系统论对算法官僚的法律效果与性质的分析中,能够发现算法介入行政使得行政体系不断产生形变,而最终产生出对算法行政予以规范的治理需求。应依法规范构建算法行政主体,以技术性正当过程更新正当程序,以法治凝聚共识厘定算法行政行为边界。

    2025年01期 v.15;No.81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 平台涉隐私数据垄断行为认定困境及其破解

    郭秋蕴;

    平台涉隐私数据垄断行为层出不穷:在数据收集场景下包括构成剥削性滥用的强制收集、构成共谋的过度收集以及经营者集中后的过度收集;在数据处理场景下包括构成价格歧视和行为歧视的不当利用、构成排他性滥用的数据封锁、构成共谋的不当共享。科学认定平台涉隐私数据垄断行为,应当遵循谦抑性原则,兼顾多元价值目标。在平台涉隐私数据垄断行为的认定过程中,仍存在相关市场和市场支配地位难以认定、隐私损害难以量化和评估、合并审查标准不明等困境。对此,应建立多边市场界定机制、细化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方法、创建隐私损害分析工具、明确合并审查启动标准及完善隐私损害评估机制。

    2025年01期 v.15;No.81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社会·文化

  • 嵌入乡村治理:传统文化传播的逻辑转换及功能机制——基于黄檗文化的田野调查

    林嵩;李光辉;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时代取向。对黄檗文化发祥地的乡村田野调查显示,其传播处于脱嵌和主体悬浮状态,难以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黄檗文化传播应重新嵌入乡村,面向乡村治理。通过“主体—情境—对象”的乡村传播结构,黄檗文化应嵌入乡村集体记忆的建构,以及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等多个方面,提供互动场域和行为规范。同时,关注横向扩散和纵向延承方式,通过嵌入乡村本土文化媒介,构建起为乡村民众所共享、认同的社会关系结构,以及符合现代化精神的意义体系。通过嵌入乡村治理的传统文化传播实践,推动村民自主建设乡村社会秩序,进而维系乡村社会共同体。

    2025年01期 v.15;No.81 9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 闽台陈靖姑信俗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优化路径

    李薇;

    闽台陈靖姑信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两岸的交流与传播日益活跃。从文化记忆理论的角度来看,闽台陈靖姑信俗文化的“基因”是其双向交流的内在动力,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当前,闽台陈靖姑文化交流与传播仍面临宣传方式缺乏创新、青少年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为此,应加大政府支持、促进文旅融合、拓宽数字传播渠道,吸引更多青少年亲身参与,壮大陈靖姑信俗文化传承的基因和动力。同时,创新媒体宣传,丰富闽台交流形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化融合,以推动陈靖姑信俗文化传承与发展,促进两岸人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重,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共同体意识。

    2025年01期 v.15;No.81 109-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