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

  • 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育人方式起例

    朱四海;

    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财经类地方高校具有特殊性,既要解决地方性与应用型的匹配问题、确保学校应用型转型与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同频共振,又要主动化解教育同质化竞争问题、确保学校在地方发展中拥有独立生态位,还要有效管控新工科对新文科的理性挤压、确保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拥有可持续的教育生态。福建江夏学院作为省属公办财经类地方高校, 2016年以来,首创“三O一体”生态位嫁接模式,通过打通地方发展需求(Object)、地方高校群体服务供给(Outcome)、地方高校个体服务供给(Output),构建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的独立生态位;首创“四Zheng协同”生态位育成模式,以“症”为起点、以“证”明确方向、以“正”推动实施、以“征”累积结果,构建与独立生态位相适应的教育生态;首创“会通内外”应用型育人方式,通过有组织服务、有组织应用将独立生态位体系化导入育人生态,通过有组织教育、有组织教学将教育生态体系化导入育人生态,构建与独立生态位、教育生态相适应的应用型财经育人新生态,闯出了一条通往应用型赛道的财经类高校教育教学发展新路。

    2025年05期 v.15;No.85 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建构

    翟坤周;陈秋灵;

    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再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标识着中国共产党在正确处理关乎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中,对农业农村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规律性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转移、任务转变和发展转型,系统建构了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坚持“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深厚的思想来源和历史基础,其生成的以本体意蕴、价值导向、方法集成和实践推进为核心要义的科学体系,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演化规律的科学总结,对进一步构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扎实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2025年05期 v.15;No.85 2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实践及其价值

    林卉;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源头活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十七年半的工作实践中,创造性阐释“出礼入刑、隆礼重法”“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德主刑辅、明德慎罚”“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等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核心理念,构建了礼法并重的现代治理模式、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实践路径、矛盾化解的和谐法治探索、道德教化的慎刑实践与依法裁判的司法实践。这些探索在理论上丰富了法治建设的“中国之理”,在实践中推动了传统法律文化的“两创”,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法治文明提供了重要经验。

    2025年05期 v.15;No.85 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经济·管理

  • 数据资产信息披露、分析师关注与企业价值

    谭洪益;

    基于2009—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文本分析和神经网络模型构建数据资产信息披露程度加权指标,实证检验数据资产信息披露通过分析师关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据资产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即企业数据资产信息披露越充分,企业价值越高。进一步分析发现数据资产信息披露通过吸引分析师关注,促进企业价值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数据资产信息披露对大型企业、非国有企业、数据密集型企业和市场化水平高地区企业的市场价值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为此,应发挥分析师信息中介作用,优化数据资产分级披露,提升企业价值。

    2025年05期 v.15;No.85 4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 数字乡村建设缓解农村贫困脆弱性的空间异质性与多阶段性

    强敏;陈曦;

    基于2010—2022年CFPS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明显和贝叶斯自适应Lasso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贫困脆弱性缓解作用的空间异质性与多阶段性。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贫困脆弱性存在显著的缓解作用;数字乡村建设的缓解作用存在空间异质性,在中部地区的缓解力度最大,其次是东北地区,西部地区最弱,并且在西部存在内部分异;数字乡村建设的缓解作用具有多阶段性,随着农村贫困脆弱性水平的提升,数字乡村建设的缓解边际在东部、中部、东北及部分西部省份表现为“U”型状态,而在其他西部省份表现为递增状态。为控制农村贫困脆弱性,地方政府需要强化农村数字扶贫、注重数字乡村建设政策的区域差异化以及重点建设内容的阶段性调整。

    2025年05期 v.15;No.85 5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我国生态韧性的影响

    陈颖威;叶琪;

    基于我国2012—2022年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在测算新质生产力与生态韧性指数的基础上,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我国生态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生态韧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关系在经历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适当的政府干预、社会公众关注度越高,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生态韧性的提升作用就越强;异质性分析显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和高城镇水平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生态韧性的提高效果更加显著。为此,应进一步通过坚持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城镇化发展、强化多主体合作等不断释放新质生产力对生态韧性的积极作用。

    2025年05期 v.15;No.85 6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政治·法律

  • 非给付型不当得利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

    包冰锋;卢安琪;

    非给付型不当得利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尤其是“得利没有法律根据”要件,长期存在理论分歧和裁判冲突。分歧根源于对证明责任本质的误识、对证明责任相关概念的混淆以及传统审理模式的影响。按照“消极事实说”主张证明责任倒置存在认识偏差,根据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应当按照“规范说”固定地由受损人承担非给付型不当得利诉讼的证明责任。为有效缓解受损人的证明困难,确有必要引入事案解明义务,通过厘清其适用规则和违反后果,在法律框架内构建程序的配套机制。

    2025年05期 v.15;No.85 7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 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赋能技能形成——魁北克模式与中国路径

    鲍晓鸣;

    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在促进劳动关系协调方面已取得成效,但在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技能供需矛盾上仍显不足。加拿大魁北克三方培训委员会通过权责明晰的法定架构、多层协同的组织网络及可持续的资源机制,实现劳动力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平衡,为缓解技能错配提供有益经验。比较制度分析表明,中国可在法律制度、组织体系及政策工具三个层面优化三方协商,以提升技能形成体系的有效性,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支撑。

    2025年05期 v.15;No.85 9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社会·文化

  • 宗族义庄与公益信托——兼论义庄的慈善属性

    李学如;

    义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宗族赈恤组织,其本质属性在于宗法性;公益信托则是为实现社会公益目的而设立的现代金融法律制度。二者虽在组织架构与运作模式上存在某些相似特征,但在设立宗旨、受益人范围及组织性质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梳理传统宗族义庄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定位,比照现代公益信托的构成要件与基本特征,对两者开展比较研究,旨在澄清学界与业界相关模糊认识,准确界定义庄的慈善属性,进而为义庄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2025年05期 v.15;No.85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 沉浸式体验下青年戏剧审美教育探究

    潘先伟;

    青年观众与戏剧审美教育关联紧密,沉浸式戏剧为青年戏剧审美教育带来了新契机。沉浸式体验源于心理学概念,能唤起内心“原型情结”。德勒兹的戏剧理论推动了戏剧审美教育从传统模式向“沉浸式体验”的转变。当下,科技助力沉浸式戏剧发展,青年积极参与其中。在静默性沉浸体验下,青年通过观赏《哈姆雷特》《雷雨》等经典戏剧,体悟人性冲突,实现自我教育;先锋戏剧如《暗恋桃花源》《恋爱的犀牛》等也深受青年喜爱。在参与性沉浸体验方面,国内外诸多沉浸式戏剧作品如《不眠之夜》《成都偷心》等,借助现代科技,让青年观众参与其中,获得参与快感。戏剧文化作为软实力为青年的戏剧沉浸式体验既提升自身艺术审美素质,又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力量,同时在新科技文化语境下,对培育青年艺术精神、传承戏剧文化意义重大。

    2025年05期 v.15;No.85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 “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专栏征稿启事

    <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统筹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发展,加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应用型、特色化成为新时代地方高校的基本办学定位与基本办学方向。在教育强国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下,地方高校如何应用型转型、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地方实践,成为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命题。

    2025年05期 v.15;No.85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 下载本期数据